【 半存狀態 | 張家寧 個展 】

展覽聚焦於正在顯影的流動物質,結合平面、數位或3D,並以多件裝置藝術呈現它們在懸浮與變形之間,回饋出難以言喻的感官經驗。 這些存在遊走於現實與虛構、記憶與預言的邊界,如同殘影般閃現,亦如數位餘波中的靈性碎片。藝術家構築出一個異質的感知場域,讓觀者在冷靜與詩性的氛圍裡,感受作品如沉澱物般緩慢積聚,於視網膜上留下微妙而持久的痕跡。

展覽

Duration : 2025/9/27 - 2025/12/12

半存狀態 | 張家寧 個展
➠2025/9/27 - 2025/12/12
✶開放免費入場看展✶
———————————————
[ 展覽介紹 ]
半存狀態 Partial Existence

展覽聚焦於正在顯影的流動物質,結合平面、數位或3D,並以多件裝置藝術呈現。它們在懸浮與變形之間,回饋出難以言喻的感官經驗。
這些存在遊走於現實與虛構、記憶與預言的邊界,如同殘影般閃現,亦如數位餘波中的靈性碎片。藝術家構築出一個異質的感知場域,讓觀者在冷靜與詩性的氛圍裡,感受作品如沉澱物般緩慢積聚,於視網膜上留下微妙而持久的痕跡。
這是一場對「存在」本身的叩問:當物質失去固定形態,當感知超越確定性,真實將如何被重新定義?

This exhibition explores fluid substances in transformation, presented through installations that merge two-dimensional, digital, and 3D forms. Between suspension and metamorphosis, the works evoke a sensory experience that is at once elusive and poetic.
Drifting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memory and prophecy, they appear like afterimages—fragments of spirituality within the digital echo. In this heterogeneous field of perception, viewers encounter works that accumulate like sediments, leaving subtle yet lasting impressions.
At its core, the exhibition questions existence itself: when matter loses its fixed form and perception transcends certainty, how might reality be redefined?

———————————————

[ 藝術家 ]
張家寧 @yano_keika
深受網路活動影響,作品延展那些看似對立卻共存的關係。喜歡幻想與改寫,透過影像、裝置與材質實驗,回應虛實邊界中的感知複合性,探索自然與人造在當代的共構樣態。

Deeply influenced by online activities, the works extend relationships that appear contradictory yet coexist. Embracing imagin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they employ images, installations, and material experiments to respond to the complexities of perception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exploring how the natural and the artificial co-construct contemporary forms.

———————————————

[ 展覽合作調酒 ]

➠液態暗物質
黑醋栗 / 杏桃 / 茉莉花茶/ 咖啡餅乾

透過本次展覽發想,Garnish為自製咖啡餅乾,以黑色不規則呈現,酒體同為黑色,預表達「漂浮於宇宙中的黑暗物質融化後的樣態」。此合作調酒酒感適中,茉莉花茶香濃郁,整體偏酸。

Inspired by this exhibition, the garnish takes the form of a homemade coffee biscuit, irregularly shaped in black. The cocktail itself is also black, evoking “the melted state of dark matter drifting through the universe.” With a moderate body and a rich jasmine tea aroma, the drink achieves a harmonious balance of sweetness and acidity.

作品介紹

以Cinema4D建構出介於重力與失重之間的動態有機體影像。作品模擬意識在夢境交界的虛空狀態,視覺於鏡面反射與絢麗山巒之中緩慢游移,在柔和與深邃之間展開多層感知軌跡。中心半透質地的物體具明確重力的下墜,並在每次移動中輕撞、回彈、穿透那些來不及凝固的微物嶙峋,如同演算中尚未平滑的資料刺點被擾動。
這些由記憶與知覺觸發的模塊,映照開始與結束的反覆編碼,也召喚觀眾進入近乎冥想的觀看狀態,在虛實交界處體驗個體如何於一場默語的生成儀式中調頻、變形與修復。

始終果然 E04-001~E04-008
Life and death sure enough E04-001~E04-008
25 x 20 cm

兩個形體以鏡像的方式相對而生。從魚尾與整體形狀的延續可以確認,這並非兩隻獨立的魚,而是同一存在的雙重顯現,一個是鏡像的投射,一個是實體的呈現。

這種並置揭示了外表與靈魂之間的哲學矛盾:我們歌頌靈魂的崇高,貶斥外表的膚淺,然而第一眼的凝視總是落在皮囊之上。畫面中的魚屍象徵死後的靈魂狀態,那個超越肉體的純粹存在,卻與生前的形體保持著不可分割的連結。兩者之間原本存在的鏡子被刻意移除了。這個缺席的鏡面成為作品的核心:它不是消失,而是透明化。沒有了反射的媒介,鏡像與實體直接面對彼此,揭示出它們本質上的同一性,同樣的美,同樣的價值,無分貴賤。

雙向連結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116.5 x 91 cm

深邃的藍灰色調靜謐地描繪了自由、凋零與內在和解。藝術家受到時事啟發,提出深刻的命題:任何建立在不自由之上的存在,其本質終將走向滅亡。畫面中央的空籠成為核心意象,它不再只是禁錮的象徵,而化為承載過去的容器。籠頂的枯花與籠中化為煙霧的氣息,並非全然消逝,而是生命在受限之後,以幽微而優雅的姿態,轉化為另一種狀態。這種「即使枯萎凋零,也要優雅逝去」的美學,展現了對生命歸宿的坦然接受,一種超越悲傷的平靜。

煙霧象徵著曾經存在於籠中的生命所留下的氣息,代表一種無形、自由且不可囚禁的本質,它既是過去的殘影,也是新生的形態,寓意「疑慮與嫌隙的冰釋」所帶來的釋然。這不僅是一種放下,更是一種領悟真正的自由,從不只是外在的解放,而是內在的轉化與超越。

釋然 Relieved
116.5 x 91 cm

這件作品如同一面異質的數位遺骸之鏡,外框以尖銳的骨骼結構環繞,呈現出防禦與囚禁的雙重姿態,使中央的影像宛若被封存的碎片。畫面內部由眼睛、貓的凝視、液態的流體與晶體般的破裂質地構成,交疊出一種混種性的視覺語彙:有機與無機、親密與疏離、流動與僵硬在此彼此牴觸卻又共存。

凝視被切割、拼貼為斷裂的片段,彷彿在記錄一段逐漸消逝的生命;而骨骼般的外殼則強化了其作為標本或祭壇的氛圍。整體散發出冷冽的詩意與超現實的壓迫感,迫使觀者停留於「凝視的邊界」——既是觀看者,同時也被反向凝視。

凝視遺骸 Gazing Relic
2 ' 2 7 ' '
39 × 52 × 6.5cm

在昏暗一隅,一道斜光穿過銀色與透明皺褶交錯的外層包覆,灑落於裝置中央,並在地面上投射出穿透物質後的光影碎片。作品由金屬支架撐起,中央懸掛三層壓克力板:雷射切割的透明層、可霧化的調光膜,以及刻有細紋的雷雕層,交疊出介於光影與實體之間的視覺迷霧。外層形貌如雲、冰、岩的團塊,施以銀色噴塗,使光線在折射與穿透之間游移閃爍。

多層結構呼應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中,對於現代設備與日式空間美學之間的掙扎與妥協。霧化與清晰的切換,宛如紙窗與玻璃的並置,象徵著功能與氛圍之間的協商。透過《霧相》,觀者將進入一場由自身觸發的抉擇——「遮與顯」、「清晰與朦朧」之間的游移——感受在技術介入後,依舊殘留的詩意與矛盾。每一次輕觸,都是對觀看與控制關係的重新編排與再構。

霧相 Mist Interface
45 × 50 × 154cm & 15 × 15 × 75cm
( 電控裝置 )

在深藍色的空間中,透明的結構體懸浮並持續扭曲,宛如深海中的神祕生物,在靜止裡不斷變形。光纖穿梭其間,拖曳出細長的光軌,在空氣中織出無聲的脈動。這些光軌沒有清晰的起點或終點,觀者的感知被持續牽引、回旋,彷彿在訴說一個無法解讀的事。

這些形體源自模糊的地帶,既非自然亦非人造,只是暫時借用空間作為自身的軀體。它們的存在,是「他者」的證據——真實地佔據空間,卻拒絕被完全理解或擁抱。

觀者與這些透明生命體之間建立的,不是認知的關係,而是一種微妙的共存狀態。它們不再只是可供分析的客體,而是與觀者同在、纏繞,且難以擺脫的異質存在。面對這些不確定的形體,觀者或許會感到困惑、遲疑,甚至無所適從;然而這正是一種學習——學習容許自身被無法定義的存在所環繞。

在這片藍色的世界裡,「共在」的意義,即是與那些無法被完全理解的存在和平共處。

幽光域痕 Silent Glimmers

以深邃藍調與洶湧筆觸,藝術家創造出一個既真實又虛幻的內在世界。這不僅是對環境的描摹,更是一場對「他者」生命經驗的換位同理與哲學探問。

畫面中的幽深波濤與淚水,象徵日常表象下被壓抑的巨大悲愴。藝術家將殘破景象想像為水下的混亂,鮮活的生命與記憶沉埋於無聲汪洋之中——這是一種將無形悲傷具體化的過程。

紅色血霧,則是埋沒真相、怨念與抗議聲的化身,是「不願離開的心碎」所凝聚的能量。對旁觀者而言,這份傷痕往往難以察覺。藝術家挑戰了觀看與被觀看的界線,揭示許多真相並非不存在,而是需要更深層的理解。

《被埋沒的吶喊》是一場關於存在、記憶與同理的哲學思辨。作品追問:廢墟中究竟埋藏了多少未曾被聽見的聲音?它試圖穿透經驗的界線,觸碰那些被埋藏於水下的靈魂與吶喊。

被埋沒的吶喊 Buried cry
145.5 × 112cm

在乾涸的土壤上,一束纏繞扭結的金屬生物結構自沙土中探出,銀色的有機線條與透白質地交織閃爍,在沙土的溫度中生成如夢與荒地共構的幽微瞬間。雷射切割的壓克力層層堆疊,如同光的薄膜,半透明邊緣交錯捕捉空氣中浮動的光痕。

作品不指涉特定形象,而是呈現出自然與人工界線模糊的「混生存在」,呼應黑暗生態學(Dark Ecology 所提出的「幽靈自然」概念:一種既非純粹自然、亦非全然人造的存在狀態,強調物質間不穩定且持續生成的關係,並揭示人類與非人之物之間深刻的糾纏與互動。

方纔冒出的枝椏 Nascent Limbs
50 × 50 × 100cm

我一直想在 0 與 1 之間創造出一種不去模仿現實物質,卻同樣具有無窮可能的事物。這只能依靠感覺去想像,凝視腦中的畫面。

我想表達的是:這扇門的另一端並不是一個真實世界,而是當你站在現實這一端,透過一層半透明的隔閡,就像在兩個空間之間隔著簾子去觀看另一個世界。如果數位空間中真的存在「物」,那麼何謂「數位的物」?它是虛構的概念、寫實的再現、生活的回憶,還是未來的幻想?

這些形象早已脫離肉身的具體形狀,卻因世界裡無數彼此震盪的磁場,而產生變形、扭曲,帶著緩慢游離的韻律感。

我選擇「浴簾」作為媒介,因為它本身就承載著隱私、防窺與遮蔽的意義。觀者並非直接凝視,而是透過光線折射觀看背後的數位空間。於是,原本銳利的數位解析度被轉化為模糊與飄渺,帶來一種「數位被物質侵蝕」的感覺——而虛幻邊緣的實體化,反過來又被現實所侵蝕。

How are you over there?
1 2 ' 0 1 ' '

皺褶的透明膜宛如冰層或真空般的包裹,將深藍與黑色的空間壓縮其中,營造出既脆弱又被封存的張力。銀色金屬建模宛如思緒的掃蕩,被凝結為實體的殘響,懸浮於畫面之上,徘徊在流動與凝固之間。

波光在畫面裡化為精神的入口,如同呼吸般的微光,從漁人碼頭雨夜騎樓的暗角緩緩流出。這份偶然捕捉的記憶,經由 UV 膠、賽璐璐與 3D 建模的層層堆疊,被轉化為「偶然記憶+技術痕跡」的折射。

透明的層疊將雨聲、水池與思緒壓縮為同一個多重時空的切片。在更深處,一張白紙靜靜藏著童年的小精靈。它是純淨而隱約的底層,被材質的縫隙庇護,觀者或許無法立即看見,卻能感受到那份幽微的記憶。這個微小的意象,使作品在流動與僵硬、保存與消散之間游移,不僅冷冽而技術性,同時也蘊含著內在、溫柔的陪伴。

凝結,在波光之上|水池
Crystallized, Above the Ripples|The Pool
9 × 31 × 35cm

作品以夾層工法製作,將我家陽台向左望去鄰居屋頂的影像置入其中。這片日常風景被透明樹脂薄膜覆蓋,像一張緊貼皮膚的記憶,透過紋身貼紙般的肌理,化為附著於身體上的額外印記。

最外層的透明 3D 建模經微噴銀色處理,化為流線狀的纏繞物,如同神經、電纜或混亂的髮絲。它們懸浮於畫面之上,既是恐懼,也是保護;既是他人的屋頂,也是我被迫回返老家的理由。

作品藉由影像、材質與符號的層層交疊,凝結出家庭結構中的張力:責任、恐懼與回返,被物質化為表面,停留於不安的邊界之上。

凝結,在波光之上|屋頂
Crystallized, Above the Ripples|The Tin Roof

12 × 28 × 58cm

從數位誕生而來的微型雕塑,這些個體如同漂浮於邊境之間的空間節點。作品名稱中的「郡」承載了古代地域制度與集體空間的痕跡,而「倚」則引導觀看者進入一種身體姿態:半斜、依附、臨界於傾倒與安置之間。這些裝置宛如尚未定型的地景,既像記憶沉積中的殘片,又似某種人工生成卻帶有有機姿態的場域實體。

雕塑的尺度(10×10×15cm)迫使觀看轉向近距與親密,彷彿觀者正面對一個靜默呼吸的結構體。銀灰與透明交錯的表面質地,使其介於金屬、液態與晶體之間,在材質與形體的交界處展現出模糊而閃爍的存有狀態。它們無意模仿自然,卻在生成過程中自然顯露出脈動、歪斜與柔性,訴說著一種尚未完全落定的存在感。

《郡倚》將「地方性」從行政或疆界的框架中抽離,回歸到身體、傾斜、暫停與微觀化的感知練習。

郡倚-01~04:休憩中的微型郡域
Junyi I~IV:Resting Microterritory

10 × 10 × 15cm

推薦展覽